
人們總會思念那些再也得不到的
就像去過的歐洲可能不會再去
就像看過的風車可能不會再看
就像錯過的我們可能不會再見
我是在台灣典型的傳統教育中長大,在極其平凡的環境裡,對未來毫無想像的長大。在還沒有踏出熟悉的生活圈之前,我的世界真的很小,小到視野也看不到國外去。
直到轉學考離家北上、跨出舒適圈接受業務挑戰、跨領域轉職到行銷公司、輪調到海外部門出差,才讓我看見世界有多大,也才有機會讓工作帶我去旅行。
回過頭看,原來每一次的機會都只是自己作了「改變」這個決定。
這篇要分享的是第一次到歐洲出差的經歷,對荷蘭的印象、對生活模式的震撼、對自我的覺察,這些都是生長在小城市的孩子,不曾有過的體驗;而這次去過的足跡,也可能是這輩子都不一定會再去的地方。
出發之前:出國機會同時來,同步進行工作與生活的取捨。
那時的抉擇似乎是註定的。如果只是出國與否的決定,那我和大部份人一樣沒理由不去。但說好的家庭旅遊和臨時的海外出差,前後敲定在同一天,以出國機會不那麼多的人生來說,來得真不是時候。
記得那時是我提議說,全家常常一起國內旅,但從沒有一起出國。於是這次的家庭旅遊訂好了日本。雖然氣候影響航空公司退票,改往韓國的行程,一度給了我重新選擇的機會,但我還是選擇了遙遠的歐洲、選擇了為工作賣命。
其實原本海外出差也輪不到我,因為輪調的意外安排,加上同事突然離職,毫不相干的我成了臨時遞補的人力。這段小小的插曲,讓我想到初入職場時還不敢請假,也不懂得人生有多無常,得知撫養我長大的外公病危,沒多久就錯過了見他的最後一面。
這一次,不僅僅是歐洲與亞洲的選擇,而是工作與家庭究竟該如何取捨。在後來海外出差的很多日子裡,都深深提醒著我必須面對的議題。

讓工作帶我去旅行,荷蘭足跡的 3 大印象:
此行最主要是到德國參展,我們提前一個週末來到鄰近的荷蘭,偷閒了三天左右的旅程,留下短暫卻深刻的回憶。
# 1 小孩堤防:19 座風車的世界文化遺蹟,裡面還持續住著人。
這是我此行最喜歡的行程。小孩堤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著,總共 19 座風車壯觀地座落在那片土地,風車不只是裝飾而已,是可以走到裡面去,甚至有 2 座風車還持續住著人。
查資料發現,這片遺蹟已經超過 200 歲,看上去依然那麼完好、那麼壯觀、那麼純粹,有種歷經風雨還保有初心的感動。
在汲汲營營活著的當下,有多久沒有感受過慢下來的感覺?
在小孩堤防這一大片土地上,我感受到更多大自然帶來的平靜。我想這也是奠定了之後,每當我感到煩躁的時候,就一定會到公園綠地或郊區走走。被行程塞滿的現在,太需要空間的鬆弛來鬆綁日常的壓力。




# 2 海尼根體驗館:它不是一個品酒工廠,是充滿娛樂的互動館。
原先對不喝酒的我來說,這類的景點一點興趣也沒有,但是網上一片好評,也真是讓人躍躍欲試。
進去體驗之後,發現它真的不是一個品酒工廠,是間充滿娛樂與互動的體驗館。如果說一靜一動的兩個景點,靜的最值得去是小孩堤防,動的最推薦就是到海尼根體驗館走一遭。
進入前,會發給每個人一個手環,讓你可以兌換一杯海尼根啤酒。進場後,有導覽帥哥說明製酒的過程,有推廣美女鼓勵不同口味的試喝,最特別的是,行走在不同的空間中,還有光影交錯的科技感動畫和互動小遊戲。
這個地方完全顛覆你的想像,衝擊你的視覺及聽覺饗宴。就像許多人事物在未曾接觸過的時候,都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想像,而實際去經歷才知道,原來跟想像中很不一樣。所以,時刻提醒自己無須預設太多,去做比去想來得重要。




▋延伸閱讀:提升目標執行力:3 改變拿回生活自主權,讓想不只是想而已。
# 3 國家博物館與中央車站:藝術氣息的街頭,草皮上的文青。
對阿姆斯特丹的另一個印象,就是有很多的博物館。從落地後看見的街景、抵達城市後必經的中央車站、再到指名去的國家博物館和博物館旁的街頭藝人,滿滿歐洲文化與藝術的洗禮。
我就如同一般的觀光客,拖著還沒入宿的行李箱,舉著手機拍個不停,而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在相簿裡看見我的舊行李箱和舊手機。記得當時手機真的舊到不堪使用,也讓我的照片都遺憾留下「霧面」的畫質。
在離開荷蘭前往德國的火車上,剛巧手機壞得差不多、也正逢 iPhone 新機預購、再加上火車三個小時漫長難耐 (哪來那麼多理由),於是預購了人生第一隻 iPhone 手機。同時落地即裂了一大塊的舊行李箱,也讓我決心抵達德國時,要去免稅加乘最划算的商店換上新的 Rimowa 行李箱。
從我替自己找這麼多藉口買東西,就可以知道,不是很懂得對自己好,也不是很捨得在物質上花錢,總買著不是很貴但也很容易壞掉的東西,一直買一直換,其實也沒有比較便宜。但這種「自己不配拿更好」的心理,在這一刻起,有了重大改變,值得紀念。




荷蘭印象:用水築成的城市,懂得呼吸的生活。
我們來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後,決定從火車站徒步前往住宿。除了沒料到九月的天氣比台灣冷得多,也沒想到拖著厚重的行李可以走這麼遠,但也多了一大段距離的機會,可以看見這個城市的慢活。
每走幾步路就出現的運河,隨興穿梭的自行車,構成了這座用水築成的城市。就像畫作需要留白的空間,這座城市瀰漫著懂得呼吸的生活。
下午三點半左右,放眼望去是廣場聚集的麻雀、是街邊喝咖啡的人們、是草皮上散落的愜意。我想此時此刻的台灣,有些人正要馬不停蹄開會趕報告,有些人準備下樓去 24 小時超商買加班吃的宵夜。
這是我第一次去思考,原來生活不只是工作而已,原來人生目標,可以不是功名利祿或賺錢。不同的國家文化,給的教育、過的生活,真的很不一樣。




沒有過去的努力,怎換得現在的自由?
想起時常有人問我,為什麼要如此認真工作?也有人質疑過,第一份工作投入業務不就是為了賺錢?甚至也有朋友好奇詢問,你繞了一大圈跨領域轉職真的有必要嗎?
我想說的是,越是努力的人,越渴望得到自由。
努力工作,無非是希望前期先努力,好過上倒吃甘蔗的人生;選擇業務工作,是想從累積儲蓄開始,替自己規劃財富自由的可能;職涯每一階段的鋪墊,是讓自己盡可能不受制於公司,隨時具備無痛轉職的本錢。
沒有過去的努力,
怎換得現在的自由。
娜塔莉.說故事
你去過哪些文化差異的國家嗎?帶給你哪些不同的感受呢?很期待看見不同角度的分享。

【本文作者 - 娜塔莉 Natalie 】
-職涯顧問 / 行銷講師 / 專欄作家-
商學院碩士 MBA 畢業,初入職場即攻頂業務新人王與 Top Sales,以最大跨度的跨領域轉職至數位行銷廣告產業,擔任產品行銷 / 團隊管理 / 海外講師。從業務之戰到講師之路,成功協助多位海內外職場新手成長,享受見證他人從 0 到 1 的改變過程。
現於國內知名企業負責數位行銷媒體策略,亦是職涯觀點自媒體人 / 校園職涯發展講師 / 女性專欄作家。致力推廣「以職涯轉換打造個人優勢」、「職涯規劃實現生涯規劃」等成長議題,相信分享與改變的力量,但願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。
合作邀約請聯繫:natalie.storyteller@gmail.com
最常活躍平台 IG:natalie_storyteller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