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堅定目標往前的時候,
唯一的敵人只有自己。
哈囉,我是娜塔莉,曾是一位房地產超級業務,後來跨領域轉職到數位行銷領域,經過一次部門輪調,有幸來到海外行銷部門,開啟了我的外派之旅和講師之路。
經過半年的努力,終於從一個新手講師慢慢成長,熟悉更多數位產業的趨勢、廣告媒體的特性、馬來西亞當地文化,已經能讓講課不只是講話而已,也開始解決不同產業客戶的問題,給出更多新的創意和建議。
如果還沒看過新手講師的許多第一次,可以先看這一篇。裡面有我的第一次自己出差、第一次自己出國、第一次當收費課程的講師,那時一邊磨合新工作、一邊當新手講師的心路歷程。
這篇想跟半年前那個稚嫩的新手講師告別,我會分享程過做的改變,以及提高正向回饋的作法。
# 1 改變契機:與其看別人做多好,不如檢討自己哪裡能更好?
我負責的海外市場是馬來西亞,我們的辦公室就在吉隆坡,舉辦課程的時候,有時因為跟客戶合辦,就會選在客戶公司的場地,不過更多的時候,會在我們自己的大型會議室中進行。
而吉隆坡是一個課程需求很大、市場趨近飽合、且兵家必爭之地。所以要讓課程保有競爭力,我們團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。包含學生的問卷回饋、課程宣傳的廣告點閱數據、現有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的分析…我們無法停止去思考,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課程變得更好。
身為小小講師的我,在試想過各種可能之後,突然覺得,人生和工作的意義不就這樣嗎?與其一直去看別人做了什麼、做得多好,不如來徹底檢討自己還有哪裡可以更好。
# 2 準備方向:客製化的內容,多元顧問服務。
與上次的不同,是做到更多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、因人而異。畢竟許多學員都是帶著需求來的,還是希望實用的收穫大過單純學習,而當我們的課程內容,是針對學員特別設計與改變的,他們也會感到我們的用心和自己的特別。
# 因地制宜
首先從問卷回饋發現,台灣累積的許多案例,如果不是馬來西亞當地也有的品牌,或是品牌知名度不夠,基本上也無法讓台下有所共嗚。而這一次也特別確認了,來上課的這批學生們,大多來自什麼產業、什麼身份、什麼程度,把案例調整成更接地氣的內容,也比較好讓人理解。
# 因時制宜
就好像時勢與新聞一樣,如果產業資訊和產品知識沒有即時更新,就會變得很像在講古。這一次最耗時耗力的就是,把上半年東京數位廣告週的整理內容,換成下半年最新的德國世界數位行銷展的參展精華。
# 因人而異
當地團隊特別提供一個想法,說這次要加入創意素材製作環節。於是我趁著午休時間邊吃便當邊找圖,根據上半場學生分組後選定的主題,來幫他們找相對應的產業練習,並且讓每個人都有實作的作品帶回家。
試想把台下的聽眾們當成客戶經營,也是我在業務單位最基本的學習。雖然在執行上,一對一和一對多本就不同,但總歸來說,這種客製化的服務,確實能讓人們感受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。
# 3 課程設計:用品牌說故事,用素材設計廣告
6 小時的品牌經營和素材製作課程,更像是一場大型公開的互動式顧問服務。
- 第一組是美食平台,家鄉味的創業起源很催淚,感動之餘以創意 slogan 讓老闆們滿意。
- 第二組是賣電視,我們想出結合 GPS 的交友功能,一起在雙11終結單身。
- 第三組是面膜代理,透過包裝服務在聖誕節交換禮物打開知名度。
- 第四組是賣衛生棉條,我們一起用男朋友女朋友的雙方視角來把這個故事說完。
在一來一回的對話中,我也真切感受到,教學相長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# 4 最大感動:頭號粉絲來訪、坐飛機拖著行李來聽。
遺憾是有少數無法滿足的需求很難被客製化,加上前一晚感冒發現必須抱病上陣的沮喪,但總是會有那麼幾個學生讓你覺得一切都值得。
有位學生是在我初登場的時候,聽過我在馬來西亞的第一次演講後來報名的,開心來相見歡。還有兩位特地坐飛機過來,一位拖著行李箱,激動握著我的手,說她的收穫有多大;另外一位則是問我,是否常駐馬來西亞,希望我能把課程從西馬帶到東馬。
最讓團隊感動的是,在數位行銷課程兵家必爭的吉隆坡,能得到正面回饋就已經很感動了,更不用說,我們第一次做到讓兩位學生為我們錄影片,無酬分享和推薦。一切的一切,真心感謝所有厚愛。
# 5 重點筆記:講師風格建立、課程品質提升。
# 教材內容準備
- 因地制宜:確認與會人員背景 / 程度 / 身份,講他們有興趣或聽得懂的話。
- 因時制宜:更換案例和資訊,順應求新求變的時代腳步。
- 因人而異:解決學生各自的問題 / 盲點,給出客製化的建議或想法。
# 加入互動方法
- 有獎徵答:比起一直講下去,出期不意的穿插問答,更能引發趣味。
- 分組討論:引導 / 參與 / 交流每個小組間的討論,激盪不同想法和火花。
- 提交作業:設計小作業,預留時間實作,再現場批改 / 回饋。
# 個人風格建立
- 修改簡報:大型活動的講師都有背後簡報手,重製簡報很繁鎖,但也是最容易建立風格的。
- 開場介紹:透過主持人的介紹,讓台下了解講師背景,再引導講師出場,建立權威與信任。
- 會後交流:休息時間或會後交流別浪費,交換名片或交流都是增進好感度和認同感的方法。
# 6 課後感想:如果是我,我會怎麼做?
在鼓勵發言之下,我最常説的話是:「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」。
這句話往往引來學員更多的思考、帶給我更多的驚喜。這就是互動式課程才能帶給彼此的火花,也是為什麼我能見證到錄下學員影片回饋的歷史性一刻,是過些時日也不會忘記的感動。
你也有過出差之旅或講課之路的經驗嗎?你喜歡這樣的工作形態嗎?歡迎和我分享你的甘苦。
【本文作者 - 娜塔莉 Natalie 】
-職涯教練 / 講師 / 作家 / Podcaster -
娜塔莉,北漂女子/跨領域行銷人,是 <職涯停靠站>人/Podcast<娜要下班了嗎?> 節目主持人。
MBA畢業,職場工作經歷百人海選行銷儲備幹部、萬人企業數位行銷經理,也曾經從破億銷售額的超級業務,跨領域成為數位行銷海外講師。十年職涯成就了自媒體專欄作家與校園講師,職場生涯總是擔任領路人角色,擅於引領他人從0到1的成長,也造就了後續創作者、職涯諮詢師、解盤占星師的身份。
擅長以細膩觀察品味生活,喜歡用溫暖文字書寫人生,近年活躍於節目創作及校園演講,致力分享跨領域轉職及跨出舒適圈的改變故事。
個人職涯教練服務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consult
企業校園演講邀約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seminar
podcast 節目收聽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podcast
社群追蹤最新消息 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areer.gap/
2 留言
很棒的分享哦🎉👍
Hi Ray,
很開心你的喜歡,謝謝。
Natalie 娜塔莉
留言已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