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社群帶給我們的是
更多生活的靈感,
而不是被社群綁架的靈魂。
在社群盛行的時代,我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經營社群還是真實世界的朋友?面對所謂的朋友,你們能聊的是人生進度還是坦承彼此的脆弱?那些你發出的動態,又有多少是你真正想說的話呢?
社群假象是我上階段離職後看的第一本書,記得那天走進書局隨手翻了幾本書的介紹,最後會被這本書的內容吸引,是因為講了很多現代人被社群綁架的情境,以及作者自身解套的方法,就一路看完了全部。
這一篇聊的是社群假象,但不會著墨在讀書心得,主要是想分享我從一個高度依賴社群到戒斷部份習慣的歷程,以及延伸一些我對人際關係的想法。希望社群帶給我們更多生活的靈感,而不是被社群綁架的靈魂。
暫時放棄社群上的連結,投入現實中的一切。
先前有朋友聊天提到,社群這東西不建議太常使用,也看過一些朋友默默下了船,拒絕再揭露太多隱私,可那時一頭熱的我,還沉浸在分享之後帶來的迴響,每當工作達到一個里程碑就迫不及待分享。
後來我發現社群上的矚目焦點,總是帶來一些簡化過程的誤區。有些人總以為你生來就具備這些能力,或是說你夠幸運才造就了好的結果,不想去探討光鮮亮麗背後的辛苦,也不想透過漫長的努力去達成目標。
所以我不喜歡只敘述風風光光的一面。
總是刻意描述一下奮鬥過程,原以為能澄清這一切的不容易,諷刺的是卻迎來更多理所當然的觀感。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,想分享箇中辛苦、分享後也有被看見、但那塊柔軟脆弱始終被略過,越想抒發,越被忽略。
直到裸辭離職那段時間,收到了許多持續追問的壓力,也深深感受到人們對這個人設的期待。我決定暫時放棄社群上的連結不再更新,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現實中的一切。
從重度使用到社群戒斷,一年後的感受如何?
# 1 從記錄生活到刷存在感,文字是自己想寫還是別人想看?
回想當初註冊 Facebook 的時候,第一時間替大家找回的就是親朋好友們,有久未聯繫的同學,也有遠在他鄉的親人。但或許就是社群平台上存在著既有的人際關係,感覺逢年過節時長輩間的攀比,也在無形之中搬到整個社群上了。
社群讓我們學會了在每件事情套濾鏡。
報喜不報憂開始不是一種選擇,而是一種被默認的潛規則。大家都想看好的一面、喜歡和成功的人相處、想和功成名就的人交朋友,分享者的內容也開始自動篩選,比起說些醜陋的現實,不如說些精彩的包裝。
我們再也看不到面具下的臉,大家都戴起了一張社交面具。
# 2 關注你的近況與關心你的心情:有誰真的想知道你在幹麻?
一位久未聯繫的朋友創業,問他為何不在社群公開說這件事,他反問我,為什麼要說?反正他們也不是真的想知道。
後來發現,那些不太熟的人詢問,或許只是想參考你的路徑,來判斷這條路好不好走;也有些其他的人,是想根據你的現況來看看自己有沒有輸。
社群讓我們分不太清楚關注與關心的差異。
離職後最想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寫文章分享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,選擇在流量群聚網站的專題開始,而不是直接公開在社群分享,也說不上為什麼,總覺得每次改變一時也很難和身邊人說得清,想想也罷,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,也是希望遇到合適的群體能真正產生共嗚。
關注動態只能知道你發展如何;關心心情才是在意你過得怎麼樣。
# 3 虛擬的社群與實體的社交:哪些是你真的約得出來的朋友?
在我開始積極參加陌生聚會,也是體驗過幾次人情冷暖之後了。
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暈眩倒地,虛弱得連房間到客廳的距離都走不到,更別說是下樓取餐。清醒之後,可憐巴巴地打電話向朋友求助,當時腦中只閃過幾個可以撥電話的名單,能撥出的確實也沒幾個。
開心時候與你共享的人很多,低潮時候能陪你渡過的人卻少之又少。
不可否認每個朋友都有各自的定位,但在你最困頓無助的時候,社群平台上能夠一通電話約出來的有幾個?而實際上伸出援手的會是那社群媒體上有交集的人嗎?社群讓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忘記了現實朋友。
不想活在社群假象之中?你可以試著這麼做。
# 1 試著去說你的悲傷難過
社群與現實形成強烈對比,人們沉浸美好的小確幸中,再小的事情套上濾鏡都可以很美好。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,那些你跨不去的檻、沒解開的結,落地了也不一定會有人接住。不如去直面真實自己,示弱當然也沒有關係。
# 2 以興趣而非以人為主的聚會
過去有許多以「人」為主的聚會,決定你要不要出門的關鍵,是看參加的還有誰,答應的不見得真心想去,拒絕的又是內心充滿愧疚。但其實不必活得這麼累,當我們以「興趣」作為出發點,合則來不合則去,就可以不被人情綁架,真正與同好而相聚,找到更多價值觀相同的新群體。
# 3 從現況進行人脈斷捨離
在網絡上,我們把交朋友想得太簡單,以為社群上互相關注就是一類群體;在現實中,我們又把開拓社交圈想得太難,才會死守著陪自己長大的親友人脈。可惜我們都沒發現,人脈和時間一樣是流動的,稍不經營就等於沒有。要從現況來更新你的人脈存摺,而不是去想你們曾經有過什麼。
無論當你變得怎麼樣,都沒有義務向別人交代。
曾經有生活在不同城市的朋友想碰面,說他換了一份工作,希望能得到好朋友的認同。這讓我想起每次作決定之前,總會想找人討論,雖然說想聽到不同的建議,其實心中也不免期待得到多一些認同。
直到我終於發現,有些人實在走得太遠,即使你們在相同年紀、活在相同城市有過相同回憶,但都已經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事情。別說是要理解你的決定,甚至連你已經變了都不知道,還讓你活在他記憶中的樣子。
朋友之間相互更新近況,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,但從更新近況中期待被理解或認同,那真是不一定能等到的機運。所以,無論當你變得怎麼樣,都沒有義務向別人交代。
只要對得起你自己,和你自己交代。
【本文作者 - 娜塔莉 Natalie 】
-職涯教練 / 講師 / 作家 / Podcaster -
娜塔莉,北漂女子/跨領域行銷人,是 <職涯停靠站>人/Podcast<娜要下班了嗎?> 節目主持人。
MBA畢業,職場工作經歷百人海選行銷儲備幹部、萬人企業數位行銷經理,也曾經從破億銷售額的超級業務,跨領域成為數位行銷海外講師。十年職涯成就了自媒體專欄作家與校園講師,職場生涯總是擔任領路人角色,擅於引領他人從0到1的成長,也造就了後續創作者、職涯諮詢師、解盤占星師的身份。
擅長以細膩觀察品味生活,喜歡用溫暖文字書寫人生,近年活躍於節目創作及校園演講,致力分享跨領域轉職及跨出舒適圈的改變故事。
個人職涯教練服務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consult
企業校園演講邀約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seminar
podcast 節目收聽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podcast
社群追蹤最新消息 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areer.gap/
2 留言
覺得每個改變都很難和朋友說,因為你變了,他們還是一樣,所以價值觀是完全不一樣的,只能默默等到他們也變,或是再找另一群朋友~
Hi 小玲,
我對人際關係的想法和你類似,越長大越發現,人脈開始大洗牌,因為每個人經歷過不同的事情之後,就會變得和以前不太一樣。但也沒關係,人合則來不合則去,相信我們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更重要的事!
Natalie 娜塔莉
留言已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