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這個需要舖墊
才能到達的未來,
一條路走到底的職涯
早已不是常態。
究竟業務工作可以學到東西嗎?假如不做業務工作了,又有哪些技能是可以延續應用的呢?而擁有業務經驗的人,在轉職後的新工作會具備什麼樣的優勢呢?
這些考量,是不是正決定著你是否要進入一份業務工作呢?說起業務力可以有的各種應用,或許沒有辦法讓你完整複製以前的工作技能,但很有可能讓你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。
這篇我會以行銷人最常見的工作日常,來看哪些是默默隱藏的業務力,希望給躍躍欲試的人一點參考,也期待把業務力帶著走的人,能順利在下一個舞台繼續發光。
為什麼拒絕一條路走到底的職涯?對抗低薪我繞道而行。
在知道高中就是國中這些大雜燴科目的延續後,我就決定放棄成為通才的可能了,進入有如「大學先修班」的五專體制,選擇商學院直到研究所都是。
商學院會一路唸了十年,也是意料之外的事了。撇開人們所謂的廣而不精,十年,還是有足夠的時間學好學滿,課程從行銷唸到財務,論文再從人資研究到組織。
過程中無論接觸什麼,從沒放棄的是精進簡報技能。
幸運的是,出社會需要用到簡報的機會也很多。面試需要展現創意的簡報、拜訪客戶需要成功案例的簡報、參加會議需要時程規劃的簡報。諷刺的是,簡報用得再多、學得再久,都只能讓剛畢業的新鮮人被迫接受相對低薪的工作。
很羨慕取得儲備幹部培訓的菁英們,也很佩服那些從低薪開始熬的同學們,但我既不是自帶光芒受惠的幸運兒,又不想屈就大環境的不友善,於是選擇了一條比較迂迴的路。
以品牌端的行銷職為目標,但不以這條路作為職涯的第一步,而是先選擇能賺錢又能學東西的業務工作,想辦法突破低薪天花板,累積成績後再準備下一個轉職機會。

從行銷工作的崩潰日常,看業務力帶著走的隱藏技能:
#1 業績導向:以為行銷是創意致勝的工作嗎?一樣被業績目標追著跑。
最大的誤解應該是做業績這件事,發現離開業務環境後,談錢的方式也沒有變得隱晦些。
從業務工作跨領域轉職到數位行銷公司,率先接觸到的職務是產品行銷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手中的產品能順利被賣出去。
這時候學以致用的想像出現斷層,大部分人可能期待的是,在有限的預算裡,保有極大的創意發想空間,但實際做了會發現,行銷的本質就是在賺錢。
身為行銷人,你提出的規劃要盡可能符合市場趨勢,要能被消費者所接受。於是你開始熟記產品的業績數字、規劃每個月的獲利模式、計算成本與利潤的比重,也意識到銷售業績就是支撐公司存活的一部分。
你必須很努力追著業績跑,好讓公司賺更多的錢,你也才能取得更多的資源。而這不就是以業績為導向的野心嗎?
▋延伸閱讀:《所有工作都是業務工作》從華爾街日報暢銷書,學黃金銷售 5 步驟。
# 2 人脈經營:華麗排場處處是商機,亦敵亦友創造共好。
然而行銷工作很有趣的一點是,日常合作中有機會拜訪不同的品牌客戶,像是 H&M、PS4、SWATCH;還可以接觸到一些主流媒體公司,像 Google、LINE、Spotify、Twitch ,當然也常遇到同為廣告代理商的行銷同行。
參與的行銷活動,有產業趨勢論壇、新品發佈會、成功案例展示…等,每個活動的華麗排場都是行銷人的標配,會場佈置不馬虎,活動內建精美公關品,氣氛活絡再挾雜幾個相認環節。
看似是一場大型的秀或party,大家一起前來共襄盛舉,實際上會發現處處都是商機。
對比以前的業務生態,這些活動大概就像是那些晨會、月會、年會,透過精神喊話加上頒獎典禮,提振團隊士氣。撇開被過度解讀的業務狼性,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互助合作。
雖然會場呈現的風格迥異,但不與商業脫鉤的本意是一樣的。身邊的人們有競爭也有合作,在在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,為彼此創造更多機會,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共識。

▋延伸閱讀:業務力勇敢帶著走,走向數位行銷海外參展的世界足跡。
# 3 時間管理:目標設定的執行力,和時間賽跑的日常。
比較新創一點的行銷公司來說,基本上會一人配一台筆電,讓你有網路的地方就是行動辦公室,行銷活動期間可以緊盯網路廣告是否順利執行,要做簡報時也不怕一路熬到黑夜或白天。
以前就有聽說,東西做不出來的時候,截稿日就是完稿日,但在實際做了行銷工作後發現,即使交了作業也沒有辦法截稿,只有約定好的交件日才能真正的截稿,在那之前是永無止盡的改。
打開檔案,不難發現同每一份文件有這好幾個檔名,可能是持續修改的各種版本,標註著 V1. V2. V3,也可能是循序漸進的不同日期,可以清楚辨識修改發生在哪一天。
這樣需要和時間賽跑的日常,跟以前做業務時候的精實戰力很像,擬訂月目標、安排週計劃、規劃日行程,把所需要做的事回推去算提前作業的時間,差不多就能從容一點的面對。
不是預設條件太完美,而是現實競爭太殘酷。
我不認為每個人一定要做和自己唸的科系一樣的工作,也很遺憾在現今人力資源的市場上不給無經驗太多機會。
與其說沒什麼機會,更真實的情況是,大部份新鮮人根本不太可能在第一份工作就找到理想工作。不是求職者預設的理想條件太完美,而是現實中職場的競爭太殘酷。
無論轉職是否來自於你的本意,在有選擇權的時候,辨識哪些經歷更能幫助你到達下一步;在還沒有選擇權的時候,多方嘗試以累積經驗也不虧。
在這個需要舖墊才能到達的未來,一條路走到底的職涯已不再是常態,踏實地走,每一步都算數。

終於不在職場裡被選擇,而是重新擁有選擇權。
曾經不曉得自己會什麼,於是不設限接受挑戰,但也免不了盲目跟隨;直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又學會什麼,卻在能力不及資歷的挑戰中,無法獲得心裡想要的職位;後來即使學會堆疊職涯經歷,也得在如何表現自己的考驗中,反覆打磨最適合的呈現。
回顧職涯每個階段,原來那些彷徨都會過去;而放眼依然未知的未來,原來那些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。
在每個機會來臨之前,我選擇給自己的準備期更多留白。在三份正式工作前,都不是無縫接軌的入職,有為了日後加薪而準備證照;有為了轉換跑道而重新開始;有找回自己而放下一切。直到所有努力能夠兌換更多的選擇權,我們也不必再承受被選擇的不可控。
相信我們都有權利去改變,無論職場還是人生,終將慶幸不枉走過一回,敬我們認真對待的過去與未來。

有什麼悄悄話想對我說嗎?歡迎來這留言給我唷:) https://natstoryteller.com/contact/

【本文作者 - 娜塔莉 Natalie 】
-業務顧問 / 行銷講師 / 專欄作家-
商學院碩士 MBA 畢業,於房地產業務攻頂新人王與 Top Sales 後,跨領域轉職至數位行銷產業,曾任產品行銷 / 業務管理 / 海外講師。從業務之戰到講師之路,成功協助多位海內外職場新手成長,享受見證他人從 0 到 1 的改變過程。
現為國內知名企業的行銷經理,亦是行銷顧問 / 業務講師 / 職涯專欄作家。致力推廣業務力帶著走,勇敢走出自己的路,相信分享與改變的力量。當職涯轉換能實現生涯追求,每個人都能展現獨特價值,每個時刻都有權利改變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