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很難,
面對挫折要堅持更不容易。
我是娜塔莉,一位行銷經理 / 職涯講師 / 專欄作家,跨領域成為數位行銷海外講師後,曾管理一間海外分公司、創立一支行銷團隊,擅長以說故事方式影響團隊,致力分享跨出舒適圈的改變故事。現為「娜塔莉.說故事」網站創辦人,以及「娜,要下班了嗎?」療癒系成長節目的企劃與主持。
有機會回母校演講,我的心中絕對是滿心期待與感動,畢竟是從大學到研究所一路成長的地方,走入校園都很容易冒出一些片段記憶…想到自己從一個在台下聽演講的學生、到後來擔任校園大使主辦了外商企業的校園演講活動;也曾經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站上畢業致詞代表的舞台、乃至於畢業後能以校友身份回母校演講。
帶著不同階段的故事、分享給不同校系的後輩們,很像是在提醒自己,這段成長之路又往前走了幾年。
這次最特別的,是我第一次體驗小型座談會的型式,所以在這篇文章裡,除了記錄這一次返校演講中,我們針對跨領域轉職的交流,也想來分享與過去參與過的大型演講活動相比,小型座談會帶給我怎樣不同的感受?在演說期間又有什麼最大的差別呢?分享不同規模的演講型式間一些有趣的發現。
大型校園演講 vs 小型校園座談會,感覺最不一樣的 3 個地方
# 1 場地大小:多人數有氣勢排場,小而精緻的群體更能凝聚專注力。
我是當天才知道演講場地更換,也是當下才意會到這是一場小型座談會。這在忙碌之中提醒了我,後續要先確認活動場地配置、報名的聽眾人數、還有講者與台下互動的對應關係位置圖,這些細節有助於製定比較合適的演講模式。
接洽的窗口是生涯發展中心的學妹,在親切友善引領我到會場教室的過程中,有點不好意思地說,原本訂的是大演講廳,但可能是前期宣傳期較短、又或者是同時段有許多社團期末成發 撞期,所以今天臨時更換了場地到教室。想到之前自己辦活動的不易,其實蠻能同理這種校園演講的籌備與辛苦。
但還是有令人非常驚喜的部份,教室外貼了一大張學妹親手設計的海報,一問之下才知道學妹以前唸設計,真的又再次印證了所有所用都是息息相關,我們每個人的閃光點,總會在適當的機會點展露出來。
走進會場看到座位的安排是一個ㄇ字型,是講者和大家圍成一圈,原本的緊張感感瞬間解除。雖然不像一貫的大演講廳,有排排的座位擠滿人,但我和大家一起坐在其中椅子上,反而更能拉進我和聽眾們之間的距離,我可以看見每一個人的微表情,也能更精準拿捏講話的節奏要在哪個部份停留。
# 2 講師風格:站著拿麥克風能展現專業性,坐著聊天似乎更需要親和力。
再來明顯差異是講話風格,講者站著與坐著,就有很明顯的不同。
演講場合的講師通常都是站在最前方,手拿麥克風,面對眾多觀眾,是一個相對需要展現專業的場合;就像我們曾經也當過學生,也坐在台下聽講過,前方的講師會給人一種權威形象、傳遞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,讓台下的聽眾想要有「能學到東西」的感覺。
而在小型的座談會上,比較強調的是親和力和互動性。講者和大家坐在一起,就像是在與朋友交談。這種近距離的交流環境,促進了自由和開放的討論,並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經驗,加上參與人數比較少一點,所以講者比較有機會照顧到台下的每個人,讓大家都可以有更高的參與度。
當然如果想要的話,也可以安排更多的互動環節,而不單單只是講者自顧自地講述內容,可以適度開放給與會者一些
發表意見的機會,透過提問、交流、討論,達到更多的互動。並且不用受限於演講主題和議程,保有彈性調整的空間,讓大家能針對有興趣的方向,進一步去深入討論。
# 3 交流互動:與學生交流的過程,發現自己又再往前走了一段路。
由於前面提到的場地型式安排、人數規模差異、演講風格不同,整體營造出的氛圍,是會讓講者與聽眾快速拉近距離、增強參與者對講者的信任、也更容易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連結。
短短兩小時的座談會很快就結束了,前來互動交流的學生確實多了許多。
可能因為職涯發展及生涯規劃,是一個相對私人的話題,相較於過去在大型演講廳的經驗,每當我在QA環節問說:「有沒有人想提問」時,大家都露出有點害羞、不好意思的表情,不太願意把自己的煩惱拋出來,會在整場活動結束後私下來找我詢問。
這樣的情形在座談會就比較不會有。輕鬆愉悅的氣氛,還有前面近距離所建立的信任感,都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和關係更加容易。講者可以更多關注每個人、聆聽他們的需求、回答他們的問題,並提供更詳細具體的建議和引導。這些優點使得小型座談會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學習交流平台,創造出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有意義的環境。
主題的方向改變,也代表了我的心境轉變。
每次開始前我都很喜歡跟籌備方和接洽窗口聊天,畢竟是從網路上開始的緣份,碰面都有種見網友的雀躍感。
「我們希望後續還有另一個合作。」校方說。在還沒開始前就在敲下一場合作,我想真的是母校光環才有的溫柔。
「但我們希望那場次能多分享一些失敗經驗和低潮的過程。」沒問題呀,我笑笑說負面教材可多了。
還記得畢業後第一次返校演講,當時老師說的是「希望你等下可以多鼓勵一下學弟妹們。」說我能接受挑戰很勇敢,還說他帶的學生們真的太沒自信了。
一樣的返校演講,不一樣的反差訴求,讓我不禁會心一笑。從最開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鼓吹行徑,到發現事情其實沒那麼容易的看清。分享主題的方向改變,也代表了我的心境轉變,當然,還有人生不同階段面對的考驗。
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很難,面對挫折要堅持更不容易。
第一步勇敢嘗試很難,但後續面對挫折也不容易。從來都不是說,只要做了就沒事了、只要出發就會抵達、只要選擇了就會成功。而是強調有多少獲得就要付出相對的代價。
每次提及美好的結果,都不忘平衡報導的重要性,那些辛苦、那些難熬、那些糾結,不是單純討拍的自我揭露,只是深怕光鮮亮麗的一面被美化或放大。我相信,大家都在用不同方式努力著。
可能是受成長環境影響,最初的分享都扣連著如何做到的方法與工具;直至有機會給予建議帶來一點微光,才發現心路歷程的寫實過程,對彼此都更有幫助。
現在我越來越不忌諱說出那些,近況的糟糕、生活的壓力、無法抵擋的崩潰,因為那就是鐵錚錚的事實,也是人生路上不做什麼也會遇到的日常。我希望你今天都好。這是我近期低潮時候,收到的訊息,覺得很有力量的一句話。我喜歡這句話的善意,但其實我知道,就算不好也沒關係,好與不好,都是過程。
【本文作者 - 娜塔莉 Natalie 】
-職涯教練 / 講師 / 作家 / Podcaster -
娜塔莉,北漂女子/跨領域行銷人,是 <職涯停靠站>人/Podcast<娜要下班了嗎?> 節目主持人。
MBA畢業,職場工作經歷百人海選行銷儲備幹部、萬人企業數位行銷經理,也曾經從破億銷售額的超級業務,跨領域成為數位行銷海外講師。十年職涯成就了自媒體專欄作家與校園講師,職場生涯總是擔任領路人角色,擅於引領他人從0到1的成長,也造就了後續創作者、職涯諮詢師、解盤占星師的身份。
擅長以細膩觀察品味生活,喜歡用溫暖文字書寫人生,近年活躍於節目創作及校園演講,致力分享跨領域轉職及跨出舒適圈的改變故事。
個人職涯教練服務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consult
企業校園演講邀約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seminar
podcast 節目收聽:https://www.careergap.co/podcast
社群追蹤最新消息 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areer.gap/